• 服务热线
  • 400-918-3033/座机0592-7221333

NEWS

新闻资讯

苏东坡:900年来,最有趣的灵魂,只有他一个(

发布时间:2023-04-04 浏览次数:次 字号:  【关闭】

苏东坡:900年来,最有趣的灵魂,只有他一个(一)


宋仁宗景祐三年(农历1036年,下同)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境内郁郁葱葱的彭老山,突然一夜之间草木枯萎、百花凋零,当地人惶恐不安,百思不得其解。
这一年,苏轼在眉山诞生了。
 
直到六十多年后的某一天,荒芜多年的彭老山一夜之间又重放光彩,草木青秀、百鸟争鸣,恢复了勃勃生机。
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,原来这彭老山的灵秀精华都被苏轼给吸走了。
 
宋人张端义《贵耳集》记载:“蜀有彭老山,东坡生则童,东坡死则青。”
 
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传说,但跟有些帝王刻意杜撰自己出生时的“祥瑞异象”不同,它完全是人们自发的表达对偶像喜爱的一种方式,这也给苏东坡跌宕多姿的人生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,人们也称他坡仙、苏仙。
 
苏轼家族可追溯到唐朝,武则天朝有个叫苏味道的人,曾官至宰相,以诗文见长,与杜审言、李峤、崔融被人称作“文章四友”,他们都是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定者。
杜审言后来有个牛掰的孙子,叫杜甫。苏味道呢,则后继乏人,后代中没人写诗也没人做官。
 
后来苏味道被武则天贬为眉州刺史,他的一个儿子在眉山定居下来,繁衍了眉山苏氏。
到了苏轼这里,300多年过去了,祖上五代人,没有一个当官的,爷爷苏序甚至不识书,难道眉山苏氏就要这样被历史遗忘?
 
 
苏轼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地主家庭,家有田产,还有一个经营绢帛的纱縠行。苏轼和弟弟苏辙出生的时候,一人雇一个奶妈。
 
苏轼的老爸苏洵也是个极具个性色彩的人,少年时“游荡不学”,喜欢到处漫游交朋友,他以布衣之身结交了益州知州张方平,游到京师,加入到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朋友圈。
这个朋友圈里有梅尧臣、曾巩、张先、司马光、王安石等人。但不知道什么原因,苏洵却在人格上极端藐视王安石-----
 
到了二十七岁时,苏洵突然开窍,开始发奋读书了,就是《三字经》中所讲的:“苏老泉,二十七,始发愤,读书籍。”
 
苏洵三次参加科考,均告失利,他考不上进士,只好把劲都使到苏轼、苏辙身上,对两个儿子的管教非常严厉,跟现在的某些虎爸虎妈有点像。
苏轼远贬海南的时候,梦见童年时读书的情形,还心有余悸:
 
《夜梦》(节选)
夜梦嬉游童子如,父师检责惊走书。
计功当毕春秋余,今乃粗及桓庄初。
怛然悸寤心不舒,起坐有如挂钩鱼。
 
没能及时完成老爸布置的作业,怕挨揍,吓得像一条挂在钩子上的鱼一样。
 
苏洵外出游历时,就由母亲程氏负责苏轼、苏辙兄弟俩的读书学习。程氏是眉山首富程文应的女儿,知书达理,温良贤惠。她不但督促苏轼的文化学习,还注重培养他的高尚品格。
 
有一次,程氏教苏轼读《范滂传》,苏轼为范滂的正直气节所震撼,对母亲说:我以后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,你会同意吗?母亲则回答:你如果能做范滂,我为何不能做范滂之母呢?
 
家境优渥的苏轼,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。他也是一个熊孩子,弹弓打鸟、爬树掏鸟窝,江水中游泳玩闹-----
他还很好吃,是个小吃货,跟着一大群人到处寻梨摸栗的,“狂走从人觅梨栗”。
 
程氏信佛,善良有爱,对熊孩子苏轼用弹弓打鸟、掏鸟窝的事提出批评,并规定以后严禁家人捕鸟和毁坏鸟巢。
自此以后,苏家庭院内来筑巢的鸟儿越来越多,有的鸟将巢直接筑在低矮的枝丫上,苏轼、苏辙兄弟经常投食抚摸,尽显少年苏轼的善良本性。
 
苏轼七岁时入乡塾,老师是个道士。
一次课堂上,这位道士老师吟了一首《鹭鸶诗》,其中有这样一句:“渔人忽惊起,雪片逐风斜。”他吟完这一句后,捋须微笑,得意洋洋地看着学生们,学生们则用崇敬的目光看着他。
 
苏轼一看,举手要求发言,道士老师满心欢喜,以为苏轼要称颂他的诗作了。
谁知苏轼说:“先生,我认为这句改为‘渔人忽惊起,雪片落蒹葭’,一起一落岂不更美?”
道士老师心中一凛,细细一想,觉得苏轼改得有道理,于是当场宣布“逐风斜”改为“落蒹葭”,并长叹一声:我教不了你了。
 
有了苏洵、程氏严父慈母的耳提面命、言传身教,苏轼后来成长为了一名博学多才、心怀天下、旷达乐观、兴趣广泛的人。
 

 

 
 
 
宋仁宗嘉佑元年(1056年),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、17岁的苏辙进京,准备参加来年的科考。
 
而嘉佑二年的这次科考,被称作中国科举史上最牛的一届科考——千年龙虎榜。它到底牛在哪里?
首先是这次科考,大宋中央考试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空前强大,它由翰林学士、文坛泰斗欧阳修领衔,成员有王珪、韩绛、梅挚、范镇、梅尧臣等等,堪称“天团”。这些考官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诗文大家。
 
其次,这次科考选拔出的人才,如曾巩、苏轼、苏辙、张载、曾布、程颢、吕惠卿、章惇、王韶等等,皆如雷贯耳、震古铄今,他们或在大宋政坛呼风唤雨,或在文化领域独执牛耳,或是学术研究的专家,或成为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的名将。
 
不夸张地讲,这次科考,几乎将北宋未来50年的精英人才一网打尽,近乎于“野无遗贤”了。
可能有人要问了,那么这届科考前三名到底是谁?问得好,由我代为隆重宣布:状元章衡,榜眼窦卞,探花罗恺 ,惊不惊讶,意不意外?你要问我他们谁呀,对不起,我也不认识。
 
而21岁的苏轼、18岁的苏辙凭借自身的实力,一举而中。
当然这次科考中还有一个小插曲,在省试中,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试卷佩服得五体投地,本打算定为第一,但他心眼就是多,转而一想,这文章八成是自己的高徒曾巩写的,为避嫌,定为第二。
 
待试卷解封后,才知道是眉山苏轼所作。虽然苏轼与省元失之交臂,但他获得了欧阳修的青睐。
这次科考,苏轼还在作文中杜撰圣人典故,按照评分标准,可判零分。但大贤欧阳修非但不责怪苏轼,反而表扬他:“此人可谓善读书,善用书,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。”
 
后来读到苏轼写给自己的《谢欧公内翰书》,欧阳修更是惊叹连连、喜极汗下,对梅尧臣说:“吾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也。”成语出人头地就是打这里来的。
回到家后,欧阳修对自己的儿子说,后浪太猛呀,再过三十年,就没人提你老爹的名字啦。
 
因欧阳修的大力举荐,苏洵的大名也不胫而走,加之苏轼兄弟金榜高中,苏家父子名满京城。苏家在京城住所是门庭若市,人们都竞相一睹苏家三学士的风采。
就在三苏父子在京城春风得意时,眉山却传来噩耗:程夫人因病去世。
 
 
嘉佑五年(1060)二月,苏轼、苏辙兄弟丁忧期满,苏家举家迁往京城。
随即,苏轼、苏辙兄弟均被任命为州县主簿。主簿只是一个辅佐知县、办理文书的九品官,二人均辞不受。
 
在宋代,官员拒绝任命是常事,王安石就以屡屡拒绝朝廷任职而出名。你给我安排的职位我不满意,我就不去,你能咋滴?哈哈。
放到现在可不行,千万别学古人,没一点组织性、纪律性。考上公务员了,就是把你分配到野猪林,你也要准时报到。
 
有才华的人真的可以为所欲为,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。不久,仁宗皇帝决定将在来年亲自主持制科选拔。
于是苏轼、苏辙兄弟二人谢绝一切社交,进入到紧张的备考状态。可不凑巧的是,眼看大考将至,苏辙却病倒了,无法参加考试了。
 
幸好宰相韩琦听闻消息,立马向皇帝禀明情况。仁宗皇帝爱才心切,遂下令延期二十天。
探花郎叹曰:仁宗真是个好皇帝呀。
 
制举考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,要求高,难度大,属于优中选优,通过率极低。
 
但这对才华崩溢的苏轼来说,那都不叫事。果不其然,苏轼以优异成绩获得第三等,乃大宋开国以来第一人!有人会问了,才考个三等就吹了,前面不是还有一等、二等吗。
跟你解释一下,一等、二等都是虚设,从不授人,三等就是最高等。苏辙比哥哥差点,得了第四等。
 
在这次考试中,苏轼壮怀激烈,语出惊人,指出仁宗朝“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”,还指责后宫花销大、仁宗勤政不足等。
他并没有为了考试通过,就为帝王唱赞歌,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国家当前所存在的弊端,不怕得罪皇帝,始终秉持一颗公忠为国的赤诚之心。
 
仁宗对苏轼的尖锐言词并不介意,回到宫中,兴冲冲地对曹皇后说:“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。”
在线咨询
在线留言
索要报价
扫一扫

扫一扫
进入手机网站

服务热线
400-918-3033/座机0592-7221333

返回顶部